实施“三强”战略 推进湖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县域经济涵盖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是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承接城市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有利于更好稳增长和促就业。县域是连接城乡市场关键纽带、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载体,孕育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是引入外部资源要素的主要入口、集聚载体,也是确保经济内循环畅通的重要基础。只有将县域经济发展好,经济蛋糕才会越做越大,共同富裕的道路才会更加畅通。
县域强,则湖南强。目前,我省86个县市拥有全省71%的常住人口、90%的国土面积。 2022年,全省县域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显现出五大特点: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县域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但对标全国先进,我省县域经济还存在一定差距,应通过实施强产业、强县城、强园区“三强”战略,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实现动能、效率、质量“三变革”,打赢县域经济发展的攻坚战、协同战和阵地战。
实施“强产业”战略,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产业强,则县域强。当前,应着力推进全省县域“两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提质行动,让产业准起来、优起来、特起来、强起来,进一步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开展主导产业提质行动,有效发挥其带动引领作用。立足各县域比较优势、功能定位,统筹谋划全省县域产业链,整体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空间格局。细分产业链发展,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构建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把县域资源禀赋转变为产业竞争优势;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推动形成“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发展格局;鼓励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深耕细分领域,加强技术、产品和管理创新,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打造更高水平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挥市场优势,统筹内培与外引,形成更大范围的产业分工,吸引外部要素向本县域流动,服务县域主导产业的培育;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两手抓”,壮大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布局量子信息、氢能核能利用、低维纳米材料、超材料、深海深地深空等未来产业,建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前沿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链长制”,聚焦“强工、兴农、活旅”,推动县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构建相应的政策体系、创新生态和应用场景,深化产城、产教、产金融合,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开展优势特色产业提质行动,推进产业链全链条升级。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发展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园、科技园、产业强镇等重要平台,优先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承接产业转移、产业园区集聚和连片产业集群,引导组建农业企业集团、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培育一批工业、农业、文旅等特色小镇,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实施加工企业倍增行动,发展县域特色加工业,培育加工标杆企业和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提档升级;增强县域对城市新兴优势产业配套功能;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旅游业,盘活集体资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致富优势;加快推进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发展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进一步培育和建设浏阳烟花、湘潭湘莲、华容纺织、湘阴调味品、桂阳家居智造等15个省级县域外贸特色产业集群,强化品牌提升。比如应加强器形、色彩等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商业模式,提高醴陵陶瓷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持续竞争力;通过弘扬竹文化、做响竹品牌,提升桃江县竹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实施“强县城”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没有县城的高品质,就没有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应实施“两城”(县城和小城镇)提质行动,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实施县城提质行动,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强化规划引领,推进发展空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以“三区三线”为红线,形成定位准确、功能互补、上下衔接的规划体系;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自主权,增强县城综合服务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提升其教育、医疗、养老等宜居宜业功能,促进县城充分发展;推进县域产城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加大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平台建设,推进县域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促进要素有序流动;推进金、政、产、学、研等合作平台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建成县城综合功能区;推动“人的城镇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实现县城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共享同享;深化实施人才强县工程和“湘商回归”工程,深化“万企兴万村”“湘贤助乡”行动,引进、留住人才;提高县城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和稳定就业能力,完善项目合作制等人才合作模式,破解县域引才难题。
实施小城镇提质行动,有效发挥其连城带农功能。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推进城乡一体设计,有效衔接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聚焦城镇化难点、对接乡村振兴重点,支持一批重点中心镇与县城规划和功能配套,建设一批卫星城镇,支持中心镇向专业特色镇发展,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就近城镇化,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和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建设乡镇运输服务站,加强农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和数字网络建设,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提升县域商品流通效能和区域辐射效应,加快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
实施“强园区”战略,充分发挥县域园区集群效应
应着力推进县域“两区”(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提质,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带动、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加强规划建设,推进县域园区提质。谋深谋远县域园区规划,科学确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未来产业,发挥龙头企业的“领头雁”作用,做好产业链的强链延链补链固链,提升产业配套率,形成集群效应;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百亿级产业、十亿级企业;科学规划园区功能,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医药产业园区等产业园区的建设;创新产业园区管理模式,用好用活“五好”园区的政策红利,营造良好的园区生态;对接国家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推动外贸“破零倍增”;推动园区创新能力提质提效,积极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支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持续探索推广“雨溆工业园”等区域合作新模式。
加强创新创造,推进县域产业集聚区提质。坚持以创新创造加快现代产业集聚,形成引领新经济发展新引擎。引导发展向园区聚焦、产业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聚、要素向园区倾斜、改革在园区先行,改造升级产业园区,盘活园区用地、释放发展空间,建立园区低效用地盘活清退机制,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探索连片改造、混合开发、实施地券制度等办法,支持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托管联办县域产业园区;完善园区管理,强化“亩产论英雄”,打造规模更大的产业集聚区和产业综合体,促进县域产业园亩均增收增税;推动创新驱动引领区、产业转型升级样板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特色产业发展样板区等园区协同发展,增强园区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发展力;支持在经济强镇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互补性强的产业集聚区,比如打造双峰农机制造小镇、江华电机小镇、安化黑茶小镇等,释放集聚区辐射带动效应。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