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新时代 高质量发展看湖南」把湘江科学城打造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新引擎
科学城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承载地,是原始性创新、基础性创新的重要集聚地,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我省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湘江科学城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推进湖南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未来,应瞄准其引领中部、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科创制高点”定位,为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添加闪亮名片。
拓展融资渠道,搭建高能级平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快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优先发展计算产业、数字科创、通用航空、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等新兴产业,打造科学城“融城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载体。一方面拓展多元融资渠道,采取省市区协同、政企联动的投入方式,建立风投等金融支持模式,综合利用公益性直投资金、专业型引导基金、市场化跟投基金,扩充科学城建设资金池。起步期可通过引入中国科学院、国防科技大学等知名大学分校及国企央企分部等形式筹措资金;成长期可引入创投机构、金融机构、创业孵化器、引导基金等优势资源。另一方面,搭建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推进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大科学装置等科创资源落户,加快引进国内外一流企业到科学城落户或创建分支机构。
加快规划落实落地,推动形成头雁效应。启动重点片区详细规划编制,形成可执行、可监督的时间表和施工图,开展系统化国际化开发策略、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发展策略等“‘智库’+‘设计师’”专题研究,谋划一批彰显国际化品质、体现科技创新内涵的项目,制定阶段性发展规划并采取柔性的规划管控机制。推动多元功能和场景建设,在空间布局上,为新科学装置和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用地预留空间,协调布局科学端要素和产业项目安排,实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互促发展。高标准建设首开区,着力打造科学城展示中心、智慧公园等地标建筑作为门户展示,遵循“结构性项目优先建设、非结构性项目阶段性完善”原则,完善交通路网、住房、医疗、教育、休闲场所建设,并提供工作需要的科技展厅、生产服务、学术交流、文艺设施、创意空间和社交空间。
促进融通创新,共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科学城与城市创新生态、产业生态一体化布局,共同培育“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创新链条,充分释放知识集群、产业集群聚合效应。打造集研发设计、展示演示、产业孵化、体验交易等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体”。积极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搭建“政府-企业-高校-院所”沟通、合作平台,实时公示服务需求与技术商业化相关信息,通过政策宣讲、市场对接、企业孵化,促进各类要素的有机融合,协同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完善相关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产业链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同样重要。可实施“研究-孵化-衍生”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与城市周边区域的联动合作模式,将研究成果扩散到周边;打造“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融通创新生态,促进大中小企业在跨界设计、创意研发、供应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联合和协作,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驱动力,也为大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优化创新服务与环境,引育壮大新动能。打造全方位人才服务矩阵。研究制订科学城高水平人才高地实施方案,建立多元人才引进、人才合作、利益分享与人才评价机制。持续优化人才安居乐业保障,推行“引才专员+服务专员+人才”的服务模式,创新构建“聚才、育才、留才”的工作体系。构建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建立“高效、统一、精准”的招商引资工作体系,健全科技研发、企业需求、资金投入对话机制,完善项目培育、筛选、挖掘及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动科技创新要素加速流动。构建与国际先进城市相适应的人才、知识产权与财政金融等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中试熟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开展高端论坛、企业沙龙、路演创赛、项目对接会、专题培训、科技体验等形式多元化活动,不断营造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氛围,打造创新创业热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