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书香点亮文明之光——“读城·书香常德”全民阅读品牌建设综述
第一篇章 深培厚植,滋养芳华遍地
常德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气息十足的地级市。自2015年以来,全市持之以恒推广全民阅读,厚植文艺沃土,“读城·书香常德”全民阅读品牌在沅澧大地生根开花。
今年4月,常德日报社推送的“第九届常德阅读节专题”阅读量累计超800万+,“读城”百度词条搜索量达10万+。临澧县佘市桥镇文家店社区农家书屋管理员宋庆莲获评全国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乡村阅读推广人”。在2023年湖南省“我的书屋我的梦”启动仪式上,宋庆莲现场分享乡村阅读故事,宣传推介常德全民阅读工作;11月12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宋庆莲榜上有名。用睡前讲故事的形式把阅读种子播进孩子们心中的鼎城区蔡家岗镇中学教师麻小娟,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东风夜放花千树——让阅读随时随地发生
每一座城市不同的底蕴,形成了一座城市独特的气质,也才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面孔。观察一座城市的文明品性,“书香浓度”无疑具有参考价值。打开常德地图,各种各样的公共阅读空间星罗棋布,缕缕书香浸润着城市。常德市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努力让“图书馆”开在市民家门口、“书架”摆在老百姓身边,为营造全民阅读氛围、涵养城市文明,注入了强劲活力。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2015年,中共常德市委宣传部提出建设“书香常德”,每年一届的常德阅读节自此启幕。
今年4月25日,“读城·书香常德”暨第九届常德阅读节在常德诗墙拉开帷幕。当天,市委宣传部负责人宣读了《常德市全民阅读倡议书》,发布了常德市首张“读城·书香常德”阅读地图。装扮精美的“读城·书香常德”主题巴士从现场开出,环柳叶湖城市最美路线,途经城市最美户外阅读点之一的司马楼,最后开往新开辟的城市阅读空间——江南城市书房。
如今,“读城·书香常德”这个城市文化品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应和。随着“城市书房”公共阅读空间的开放和运营,武陵区丝瓜井社区居民自建的“鸟巢图书馆”、各单位及学校内阅读空间的充分使用,“常德阅读节”品牌活动的持续推动、“书香机关”的建设等,点亮了更多城市中的阅读站点。
提到常德的城市网红景点,你首先会想到哪里?你一定没想到,坐落在闹市中的“城市书房”,已经成为一些小红书博主的打卡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的阅读需求。常德市图书馆馆长王智慧与同事前往宁波、嘉兴、杭州、长沙、株洲、张家界等地调研后,萌生了建设“城市书房”、拓展公共阅读空间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广体局的大力支持。2022年,常德市提出要在3年内完成7座“城市书房”建设,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常德市图书馆积极响应,探索构建“总馆+分馆+流通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推进“城市书房”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图书室(阅览室)建设。
2022年,常德河街、晓岛社区、侨胞之家的“城市书房”渐次亮起灯光。2023年,市图书馆与鼎城区总工会合作,在鼎城区第二工人文化宫建成了江南城市书房。接着,市图书馆又与市政府办合作,在原荣誉室、党建活动室、阅览室基础上建成了“立心书苑”;与市司法局合作,建成了“司法书屋”。早已挂牌的国网常德供电公司职工文化活动中心,除了为市民提供免费阅读服务,每年还举办数十场读书交流活动。
在遍地开花的城市书房和社区书屋之外,常德还在柳叶湖旅游度假区选址打造了3个“城市最美户外阅读点”,打造了2条“城市最美户外阅读专线”。按照“突出特色、统筹兼顾”的原则,我市编制了特色农家书屋建设方案,桃源县架桥镇栖凤山村农家书屋等8家农家书屋入选“全省百家特色农家书屋”建设规划。
校园里,阅读更是随时随地发生。11月7日上午,武陵区芦荻山乡芦山小学第五届“青云杯”国学月活动开幕,238名师生参与其中,尽情感受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本届国学月活动的主题是“全民汉服,九州同慕”,学生身着汉服,用诵读、舞台剧、手工制作等方式诠释经典,节目构思精巧,引人入胜,展示出了极高的国学素养。
“青云杯”国学月是芦山小学“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云”取自《滕王阁序》中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学校以“青云”为依托,致力于传承国学经典。2018年起,“国学周”演变成“国学月”,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更强,学生在一届又一届的国学月活动中得到滋养。
为了让孩子们随时都能在书香中游弋,武陵区近5年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为5所新建学校高标准配建了图书馆,完成6所薄弱学校图书室提质,目前,该区公办学校图书馆、图书室已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全覆盖。武陵区第一小学智慧图书馆有自助查询系统、自助借还系统(人脸识别)、馆情大数据分析系统、校园数字阅读平台等,科技范十足。该图书馆全天候开放,使图书真正地在校园内流动起来。武陵区北正街恒大华府小学校门口建有学生等待书吧,楼道建有6个走廊“慧茹”书吧,34个班级也建立了班级图书馆,学子们如欢快的鱼儿穿梭在书的海洋里,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9月4日,市诗墙管理处收到来自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张诗的诵读短视频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作品采用手语的方式辅助诵读,颇具感染力。“我是朗诵爱好者,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活动将爱好和事业相结合,推广手语。”张诗说。“走进诗墙·诗歌里的常德”诵读短视频大赛自今年6月启动以来,反响热烈,诗歌爱好者纷纷走进常德诗墙,选择备赛的诗歌作品。
这一年里,“常德阅读节”品牌活动持续升温,全市开展了家庭亲子阅读大赛、“悦”读向未来、七彩假期探寻城市原点、“走进诗墙·诗歌里的常德”诵读短视频大赛等各类阅读活动130多场次。
纤笔一枝谁与似——循着文学巨匠的脚步前行
4月7日至10日,中国文学界的一大盛事——第十二届丁玲文学奖颁奖系列活动在文学巨匠丁玲的家乡常德举行。这是一场群星璀璨的盛会,蒋子龙、欧阳江河、汤素兰、水运宪等文学大咖以文学之名聚集,传承为人民写作的崇高精神;这是一场群贤交流的文化盛会,来自全国的6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丁玲的文学创作与文化影响展开深入研讨。
此次盛会如此光彩夺目,既仰仗丁玲自身的文学地位和人格魅力,也有赖于常德将丁玲文学奖推向全国的魄力与勇气。
1987年3月,丁玲逝世一周年后,原常德地区文联和丁玲的“第二故乡”北大荒文联共同发起、原中共常德地委批准设立了跨地区文学奖项——丁玲文学奖,奖励和推出两地作家创作的、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该奖项评选每三年举办一次,前十届共奖励两地文学专著480部。
2019年,常德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考量,修改了评奖办法,邀请《文艺报》《人民文学》《诗刊》《小说选刊》担任学术支持单位,设成就奖、作品奖、新锐奖,面向全国开展每两年一次的评奖活动。评奖办法的修改不仅让丁玲文学奖评选走向全国,也给常德文学创作和常德城市品牌带来了深远影响。
“让丁玲文学奖走向全国,不仅扩大了文学巨匠丁玲的影响力,也是对丁玲家乡最好的宣传。”中国丁玲研究会秘书长章晓虹介绍,现在的丁玲文学奖,让全国文学名家齐聚常德、感受常德,将丁玲及常德的魅力与影响力层层传递,极大地提升了常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全面推动常德文化走向更大的平台。
小说类成就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蒋子龙表示,“常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一本值得好好读的厚书。”
诗歌类成就奖获得者、著名诗人欧阳江河此次是第一次来到常德。采访中他多次提及常德桃花源:“桃花源是一个诗歌的地址,一个被诗歌写过、被青山绿水映照过、被春风吹拂过的地方……”在他眼中,常德、丁玲、桃花源、刘禹锡等名词构成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跟诗歌有关,让常德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情怀。
小说类作品奖获得者老藤俯瞰常德城时感慨:“丁玲文学奖让常德与丁玲这两个不同凡响的名字珠联璧合融合在一起,星月相互闪耀,光芒更加璀璨,为常德的文化软实力注入又一道热流。”
回望十二届丁玲文学奖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审美底蕴和艺术风格的丁玲文学奖正在成为常德的新名片和软实力。“将丁玲文学奖推向全国,这体现了常德人的格局和担当。每一个地方的作家都要有勇气和最优秀的作家对话,以优秀作家为标杆,我们自己才能够提升。”市文联党组书记蔡胜猛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奖项的“含金量”,丁玲文学奖在评审过程中,并没有对常德本土的作者和作品“网开一面”,一切都是用实力来说话。第十一届的获奖名单中没有常德人的身影,但这一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常德市《桃花源》杂志社主编、社长谈雅丽用获奖作品《在去留不定的北方》证明了常德本土作者的实力。
奖项就像春风,催生了埋在土层里的种子。常德人想摘取这个以常德作家命名的文学奖,是意料之中的事,市民读书写作的热情在春风吹拂下如拔节之竹,不经意间已经是满目葱翠。今年8月,全国文学内刊工作会议在河南省举行,《桃花源》杂志选送的本土作家陈文曙作品《壶瓶鸟语》,获得全国内刊优秀作品散文组二等奖。常德书友会、善德书城、止间书店,每年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读书活动,本土作者的新书发布会也接连不断。常德本土文艺微信公众号《走向》《风清扬子》《高举阁》等,坚持推介本土作家或优秀作品。常德散文家协会内刊《散文时代》以及县市区文联的文学内刊《朗州》《墨池》等,不仅吸引本土作者交流新鲜出炉的作品,还引来不少外地作者慕名投稿。
“目前,在丁玲同志创作精神的感召下,常德文学创作突飞猛进,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审美底蕴和艺术风格。常德涌现出来的桃花源诗群在中国诗歌界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常德小小说方阵的崛起,使其被誉为全国小小说重镇。常德作家群正以昂扬的创作姿态、积极的价值追求、从容的文化自信努力开掘和阐发中国元素、中国气质、中国精神,为繁荣湖湘文化增色添彩。”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表示,常德作为丁玲的故乡,在支持文学事业、培养文学人才、繁荣文学创作方面大有可为。
第二篇章 悦己达人 点亮星火满天
常德市多年来不断地推进阅读、鼓励阅读、表彰阅读,“读城”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扎根在市民的日常生活里。由于城市书房、社区书屋、农家书屋的全面建设,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城市乡村飘溢着书香,书香又潜移默化地雕刻着常德人的精气神。
一些被书香浸染的常德人,他们在长期的手不释卷中改变、成长,拓展了视野,获得了力量,精神世界光芒闪耀。这样的他们,又积极投身于常德的精神文明建设,甚至以一己之力守护文明的阵地,播撒书香的火种,为常德的文明进程添砖加瓦。这是阅读的力量,亦是文明的感召。
怀山海更阔——读书人化身为“灯塔”
11月4日,石门县易家渡镇的逸迩阁书院一楼,二三十个孩子正在安静地读书。据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家和湖南图书馆专家评估,逸迩阁图书馆是国内已知的最大的民办公益图书馆。这座民办书院,为该镇高氏、易氏两大家族共同创办,他们在澧阳平原上高筑书香之塔,在山水之间播撒阅读的种子。书院开办以来,共评选出阅读标兵200多人,这200多位标兵成为了常德市精神文明建设征程上的践行者。
自2015年常德市提出建设“书香常德”,阅读已经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更有像逸迩阁书院创始人这样的常德人,他们不仅自己阅读和写作,还积极加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书香之城增添底色。
“《草坪纪事》一书采用新闻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方式,力图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向读者展示一个立体的当代乡村,反映出存在于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身上的真实困境,是人们了解中国当代乡村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的重要读本,是新入职乡村干部必读文本和研究当前农村问题的蓝皮书。”这是湘潭大学出版社推荐《草坪纪事》参评“湖湘优秀出版物”的专家荐语。《草坪纪事》是余建明带领鼎城区湖湘文化交流协会会员历时两年的田野调查成果,2023年1月由湘潭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
3年前,从鼎城区政府办退休的余建明被选为鼎城区湖湘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这位被同事称为“学者型干部”的读书人,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成为《乡村里的中国——中国当代乡村社会经济调查》社科课题组组长。余建明将协会的十多名会员按专长分为文字组和影像组,以鼎城区草坪镇各行政村为调查样本,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入户调查,力图呈现乡村振兴道路上当代乡村的真实图景,为历史留存一手的文字记录和影像资料。鼎城区湖湘文化交流协会会员两年走村入户,灯下奋笔疾书,换来了25万字的调查报告和500多幅照片,结集为《草坪纪事》。因为携带着真实的生命感受,《草坪纪事》一经问世便广受好评。在今年2月举行的发行仪式上,新华社湖南分社副社长张春保说:“《草坪纪事》字里行间引发了对中国乡村发展的思考,社会需要这样客观写实、真实记录的好作品。”
一位普通市民领衔一个社科课题,出版一部调查专著,在常德这座书香之城里,并非罕见的事情。每年全市有上百人出版各类个人专著,这是“读城·书香常德”活动启动以来的氛围影响,也是市民长期阅读和思考的结果,更是常德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硕果。
《草坪纪事》余热未退,余建明又忙开了,组织会员收集撰写鼎城区的地名故事。在他看来,每个地方都是有血脉渊源的,编撰一部《鼎城区地名故事与传说》十分必要,因为那“关联着一方水土上人们的记忆与乡愁”。现在,协会20多名会员正忙着四处调查、搜集、撰写。这些对地方的记叙和记录,将为“读城”品牌增添新的常德元素,为外地人了解常德打开了新的窗口。
桃源县郑家驿镇新石村扶贫专干黄飞跃也是一位受益于阅读的精神文明实践者。桃源社区学院为他拍摄的视频中说:“黄家湾乡村图书馆,是黄飞跃对这片土地爱的答礼。”而很少有人知道,黄飞跃执意开设在寺坪墟场上的这个乡村图书馆,使他本不宽裕的小家庭每年减少几万元收入。
黄飞跃家在寺坪墟场上有一栋四层楼的私房,一楼是服装超市,二三四楼开家庭旅馆,生意好的时候每年收入五六万元。2018年,“书香常德”建设启动的第4年,黄飞跃摘下了旅馆的招牌,换上了“黄家湾乡村图书馆”的牌匾,自此,书香弥漫在黄家湾的田野之上。
黄飞跃从小爱好阅读与写作,因家庭贫困,他高中毕业后便四处打工谋生,阅读是他的漂泊生涯最好的慰藉。因病回到家乡黄家湾后,每次住院,他就坐在病床上写诗,以此抵抗疼痛对身体的捶打。终于,笔尖催开了生命的繁花,他书写家乡的诗集《黄家湾》获评第十届丁玲文学奖,被评委称为“诗人的村庄史和个人史”。离他家大约400米就是寺坪中学,每到双休日和寒暑假,黄飞跃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在附近玩得灰头土脸。这些学生,有些是父母太忙无暇照管,有些是留守儿童,放假了无处可去。黄飞跃想,一个公益图书馆或许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果然,黄家湾乡村图书馆一挂牌,家长知道这里可以免费看书,出门做事之前便先把孩子放在这里,收工了再接回去。挂牌之初,图书馆里全是黄飞跃自己的藏书,因为改造和装修图书馆花了三四万元,他一时间没有资金添置新书。令黄飞跃欣喜的是,常德的文友们呼朋唤友地送书来了,外地朋友也接连不断寄书过来。现在,图书馆有16000多册图书,每个周末都有三四十人来此读书。黄飞跃说:“阅读让我获得了向前的力量,我希望书香也能成为寺坪孩子们的生命底色,希望乡亲们能在文化和精神上有所追求。”2019年,黄飞跃获评湖南省“百姓学习之星”;今年5月,他的诗歌《村主任纪事》获得“诗和远方”第三届中国年度新诗奖。
鼎城区镇德桥镇乔家岗村农家书屋发起人刘茂云,武陵区白马湖街道富强社区工作人员王祉璎,以及武陵区丹阳街道的李希保、唐基翔,都用实际行动擦亮着“读城·书香常德”品牌。
在文明城市建设和“书香常德”活动的双重着力下,武陵区已建成社区书屋20多家,不少居民都会选择在书屋度过闲暇时光。王祉璎在走街串巷的日常工作中发现,越来越浓郁的书香催生了新的业态,在一些改造后的老旧小区附近,一批具有强烈文艺气质的小店生长出来,这些咖啡店、手工店等,与这座城市的书香氛围特别契合。王祉璎把这些店子拍下来,写上推荐文字,发布在小红书上。推荐完白马湖街道的文艺小店,她又跑到其他街道搜寻,“寻找这座城市里充满文艺气质的小店,是另一种方式的读城,发布在小红书上,让更多人知晓,也是推广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常德。”2020年至今,王祉璎共在小红书上推介常德文艺小店近300次,多篇文章被推为热门笔记,访问量过万的笔记有上百篇。10月15日,《常德糖巢小院》笔记在小红书一发布,点击就超过92.5%的同类作者。10月6日小红书发布的结果显示,王祉璎连续3次成为周“美味探店观察者”。
80后的王祉璎既是一名深入基层的社区工作者,也是一名坚持阅读的小小说作者,她的小小说作品经常登上《小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微型小说选刊》《芙蓉》《湘江文艺》等文学刊物,关注她小红书的有不少是外地文友与书友,看到王祉璎的推荐后,欣然来常德打卡。“今年私信我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还想了解常德其他景点,我准备好好推荐常德诗墙、老西门等文化地标,文化的力量才是持久打动人心的。”
武陵区丹阳街道北正街社区里的北正街巷和玛瑙巷内设置了文化墙,上面的常德历史、名人故事、文明出行、移风易俗知识经常引得路人驻足观看。社区居民李希保和唐基翔,主动充当了这些文化墙的守护者。遇到下雨或起风之后,文化墙蒙了灰,唐基翔就一块一块地擦拭过去,直到文化墙又恢复明亮。这样的文明守护者,北正街社区有400多人,北正街社区书记周群笑着说:“在浓浓的书香中,居民对城市的认识度提高了,认可度提升了,都萌生出要在文明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出力的主动性。”从武陵区文明办提供的数据来看,该区有文明实践阵地200多个,注册志愿者6万余人。
好风凭借力——阅读打开另一个世界
10月6日上午,常德散文家协会换届选举,庄小霞当选为新一届主席,她将带领这个“年满20岁”的文学协会开启新的征程。
庄小霞之前在市城区紫缘路上开了一家朵姐餐厅。这个毕业于原桃源师范学校的80后女子,走入社会后一直是忙碌的,时间对她来说是稀缺的。看她的微信朋友圈,不是在打盒饭,就是在送盒饭的路上。“书香常德”建设如春雷滚过,拨动了她被繁忙生活压抑的阅读欲望。那时起,每天回到家里,不管夜多深,她都要打开一本书。“开餐馆每天都是程序化的事情,枯燥无味,但只要进入书中,精神世界一下子就丰富了。”5年前,重拾了阅读与写作的庄小霞当选为常德散文家协会的秘书长。
被选为散文家协会主席之后,有人劝她别干那“吃亏不讨好的事,花时间、费精力,还要贴钱”。这些困难庄小霞都很清楚,她知道当文学协会负责人意味着“热心与付出”,但她不想成为书香之城里的掉队者,而想成为文明建设中的带队者。“读书人不是要达则兼济天下吗,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应该的。”散文家协会的内部出版物《散文时代》20年来从未间断出版,一直是本地作者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很多散文写作的初学者就是从这里起步。庄小霞说,她想继续办好《散文时代》和“常德散文家”文学公众号,吸引更多年轻写作者加入到协会中来。
和庄小霞一样,陈学燕和吴学雷的人生之路也在书香中得到拓展。
大学毕业后,陈学燕在外打拼多年,后因儿子入学回到常德,并在市城区高车路上开了一家名为“欢喜”的茶叶茶具店,日子过得单纯而惬意。
乘着建设“书香常德”的东风,2015年,文学微信公众号《走向》问世。该公众号除了推送本地作者的文艺作品,还定期精选优秀作品结集出版。出任了《走向》的负责人后,陈学燕拿出积蓄,在市城区柳叶大道旁租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场地,取名“悦走向”,作为本地作者举办文学沙龙、召开新书发布会的场地,还免费为市民借阅书籍。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悦走向”只得关闭。固执的陈学燕把“欢喜”的二楼装修成一个小型图书馆。这个图书馆里,排列着常德作者的著作、常德各级政府和部门编写的书籍、宣传推介常德和常德人的各类读物。陈学燕在孔夫子二手书网站开了一个网店,把这些书籍一一挂上网。这个小小网店,成为了她宣传推介常德和常德作者的窗口。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近些年“欢喜”的生意并不太好,有时候一天也做不成一单生意,这时陈学燕就安静地整理书架,在不同的读书交流群里推荐书籍。“常德人每天都在书香中读城,外地人也可以通过这些书写常德的书籍,读我们的城,领略常德的美。”陈学燕说。
吴学雷从前没有想到,他会被书香卷入另一条道路。
90后吴学雷是桃源县人,在常德江南城区有自己的产业,爱上读书是从结识我市藏书家朱海峰开始。朱海峰家有藏书四五万册,两人一见如故,几番商量,在市城区鸿升小区租赁场地开办了九思悦读书屋。吴学雷发现,常德人特别喜欢读书,不论是天气晴好的夜晚,还是双休日节假日,九思悦读书屋三层楼都挤满了大人小孩。然而,有些孩子因为平时功课紧,或是家里距离九思悦读书屋较远,借阅不太方便。于是,吴学雷和妻子郑洪霞合计,开通了“九思悦读童书馆”线上借阅平台,只需手机小程序下单,绘本就可以送到家。为了让孩子们读到更多绘本,吴学雷到处跑书展和出版社,现在,“九思悦读童书馆”已有各类绘本30000多册。“常德良好的阅读氛围和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是我开办书屋和线上借阅平台的底气。”不善言辞的吴学雷总结说。
不管是庄小霞领衔的常德散文家协会,陈学燕负责的《走向》公众号,还是吴学雷开办的线上借阅平台,都是源于常德的读书氛围,又最终成为了书香常德建设的组成部分。而热爱阅读和写作的余建明、黄飞跃和王祉璎,又把服务书香常德、增加读城内涵当作一种责任,在具体的生活中去实践、去完成,这是精神文明的薪火相传。
庄小霞的家离武陵区晓岛社区城市书房很近,步行只需十几分钟。每到周末,她都会抽出时间带儿子去书房看书,她说:“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格局,这是我们普通人传承给孩子的最好的遗产。”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