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适老专区>专题专栏>详细内容

湖南:智慧养蚕推动丝绸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青年报 02024-11-26 17:23 字体:【

古时候,人们通过最朴素传统的养蚕模式,生产出了通身重量仅49克的西汉直裾素纱单衣,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西汉初期养蚕、缫丝、织造的最高水平。如今,随着工业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养蚕技术不断进步,我国可以实现全年365天不间断养蚕,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养蚕质量,还能让我国丝绸企业有更多“走出去”的机会。

采茧车间的工作人员正在筛选坏茧。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璟瑄/摄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时,来到了湖南长沙中茧新科桑蚕生物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茧新科”),在23.8万平方米的厂房园区,满产后的蚕茧产量能达到100吨/天。

蚕属于寡食性昆虫,传统的饲养方式只能以桑叶作为饲料,因此非常受限于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中茧新科首席科学家崔为正介绍,为了实现工厂化养蚕,公司培育出了广食性蚕品种,对人工饲料有优良适应性,并且产茧量高于桑叶饲养。用人工饲料养蚕具有生产效率高、不受季节限制、减少蚕病危害、节省桑园耕地等诸多优势。

运行中的注塑机(远)和正在等待搬运蚕框的机器人(近)。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璟瑄/摄

记者在饲料生产车间看到,一条长长的自动化饲料生产流水线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空气中还能闻到一股“甜中带酸的味道”。“这种酸味来自为饲料调节酸碱度添加的有机酸。”中茧新科副总经理刘丽介绍,不同成长阶段的蚕对饲料的酸碱度要求不同,这些人工饲料的配方融合了玉米粉、桑叶粉、豆粕粉和维生素等原料,针对广食性蚕品种的食性特点和营养需求,饲养不同龄期的蚕会采用不同的饲料配方和加工工艺。在养蚕车间,传送带上的机械臂正在将一批刚刚到达“4龄”成长阶段的蚕从旧蚕框中转移到更大的新蚕框,并在其上方加盖食槽板,随后饲料机便会整齐地在上面铺满饲料,整个换框投喂过程仅耗时10秒。

在生产蚕框等物料的注塑车间,记者看到18台注塑机正在争分夺秒地运作着,上方的机械臂将生产好的物料进行收集堆叠,而一旁的十几台运输机器人正等待接收搬运指令。“我们这一整个车间,算上保洁人员,只有7个人。”车间负责人介绍,这样的全自动注塑车间每8秒就能生产一个蚕框,年产量达300万套。

饲料生产车间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璟瑄/摄

在蚕框中食用人工饲料的“蚕宝宝”。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璟瑄/摄

“蚕从长大到吐丝结茧的一个周期是31天,传统的养蚕方式至少要每天喂3次桑叶。”刘丽指出,中蚕新科研发出了恒温、恒湿、无菌、自动喂养的智能化养蚕车间,在“蚕宝宝”生长的一个周期里只需要投喂6次饲料,生产效率比传统桑叶养蚕大幅度提高。

我国作为蚕丝业的发祥地,蚕茧和生丝产量占全世界的80%。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23年我国蚕茧产量76.29万吨,生丝产量12万吨,蚕丝仅占服装纤维总量的1.7‰左右。刘丽表示,实现工业化养蚕有助于从源头上解决蚕丝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丝绸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也能大大提升丝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长沙综合实验站站长、湖南省蚕科所二级研究员艾均文看来,随着蚕丝产能的逐步提升,不仅会扭转湖南乃至我国中部蚕桑徘徊不前的局面,对推动我国蚕桑丝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

用户登录